(1)提高整地質量,關鍵是耕后要耙勻踏實,土地平整,無明暗坷垃,達到上虛下實,利于保墑。做到適墑足墑下種,遇旱時要先抗旱后播種。為了創(chuàng)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(huán)境,應大力推廣土壤深松,能加大土壤耕作層,改變土壤結構,蓄水保墑,做到澇能排、旱能蓄,有利于農作物根系發(fā)育生長,提高農作物產量。同時,土壤深松對土壤擾動小,基本保持農田地表覆蓋狀態(tài),是實施保護性耕作的保障技術措施。農田土壤深松一般3 年左右進行1 次,與傳統(tǒng)種植年年翻耕作業(yè)相比,大大降低了農機作業(yè)成本。
(2)近年來,干旱是小麥秋種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,不僅直接降低小麥自身抵抗不利天氣的能力,而且加大了中后期田管、苗情轉化的難度。因此,要把提高秋種質量作為小麥高產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真正做到“七分種,三分管”,為小麥
增產奠定基礎。一是要大力推進深耕深松、整平耙實,切實提高整地質量。二是要從機械配套入手,切實扭轉旋耕機播不實問題。三是要從改善農田水利條件入手,大力推廣適墑播種。墑情不足的,要先灌溉造墑,然后再播種。四是以控制播量為重點,深入開展“少用十斤種,多收百斤糧”活動,進一步解決好一些地方播量過大的問題。五是防止半冬性偏春性品種過早播種為重點,適期播種。
(3)埇橋區(qū)秋種旋耕面積逐年擴大,降低勞動強度,但由于方法不科學,在實際生產中常常出現(xiàn)田間死苗和老小苗現(xiàn)象。旋耕后的田塊未進行鎮(zhèn)壓直接播種,造成土壤過于疏松,根系吸收能力差,旋耕的耕作層與下部土壤疏導能力
被切斷,水肥難以向上傳導,從而造成麥苗發(fā)黃或死亡。解決的方法:一是旋耕的麥田播種后要進行鎮(zhèn)壓,并且每隔2年要進行1 次深耕。二是把握好播期。煙農19 播種期一般0 月6—18 日為宜,皖麥系列在10 月10—20 日。三是
控制好播量,因品種而異。煙農19 分蘗力較強,播量控制在150 kg/hm2 左右,皖麥系列成穗率稍差,播量控制在180kg/hm2。四是打好播種基礎,行距的確定因品種而異,煙農19 行距應在20~25 cm,皖麥系列在18~20 cm,矮抗58 在15cm。播種深度控制在3~5 cm,最深不超過6 cm。另外,為了便于后期田間管理,每塊田均要留操作行。為了防止?jié)n害,每塊田均要做到“三溝”相通。